大家熟悉的他早已逝世,一天吃十几片止疼药,去世半年家人才知道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2:04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从木匠到“千面戏骨”,樊志起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。

早年因为一些无法抗拒的因素,他屡次与艺校擦肩而过。

然而,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,他终于在演艺圈找到了立足之地,却在此时,突如其来的癌症让他的人生遭遇重创。

直到他去世半年后,大家才得知这一消息。

那么,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

一、坚持到最后一刻,痛苦中拍摄

2010年4月18日,樊志起因晚期癌症去世,享年55岁。

展开剩余89%

通常明星去世后,相关消息会迅速公开,但樊志起的死讯却在半年后才向公众披露。

这时,大家才得知那个曾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扮演姜维的硬汉已经不在人世了。

事实上,樊志起的病情早有迹象。

2010年初,在拍摄尤小刚导演的《内线》时,樊志起开始频繁出现晕眩、体力不支等症状。

起初,他将其归因于疲劳,但病情逐渐加重。

妻子陪同他去医院检查,最终确诊为癌症晚期,且癌细胞已经扩散,剩余的生命已屈指可数。

面对这一噩耗,樊志起选择隐瞒病情,坚持拍摄。

为了支撑拍摄,他开始大量服用止痛药,最初几片,后来逐渐增加到十几片。

妻子回忆,止痛药的副作用让他常常呕吐、食欲全无,体重急剧下降,几乎“皮包骨”,但他依旧坚持在镜头前保持专业状态。

对于演戏,樊志起有着执着的热爱。

妻子曾劝他休息,但他却表示:“我不想被人看作可怜,更希望以演员的身份完成工作。”

他曾说:“演戏是我的命,我愿意用生命来完成最后的演出。”

2010年4月18日清晨,在拍完《内线》的最后一场戏后,樊志起回到家中。五小时后,由于器官衰竭,他不幸去世。

导演尤小刚回忆,尽管两人在拍摄期间曾因戏份有过争执,但樊志起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病情,“他不希望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剧组,也不愿接受同情。”

尤小刚对此一直心存愧疚,若是知道樊志起的病情,或许那场争执就不会发生。

而后,樊志起去世的消息终于公开,影视圈内外都为之一震。

影迷们纷纷通过社交媒体悼念他,称他为“用生命演绎戏痴精神的真正演员”。

樊志起的演艺之路充满艰辛。他从一个木匠,转行成为演员,十多年的时间里,才终于挣脱了生活的束缚。

樊志起生于北京,家庭较为富裕,但在特殊历史时期,由于家庭成分问题,他多次报考艺术院校都被拒绝。

他年少时热爱戏剧,却因政审被拒之门外,连文工团也未能接纳他。

为了生计,他曾做过木匠,做过乐队鼓手,还开办过舞蹈班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表演的梦想。

1983年,在朋友的推荐下,樊志起参演了央视剧《无名的花》,凭借自然的表演获得了导演的青睐,正式踏入演员行列。

直到1989年,他的事业才有了突破,主演了《庄妃轶事》中的多尔衮一角。这个角色复杂多变,既有权谋,又充满柔情,而樊志起成功将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1994年,他在央视版《三国演义》中饰演姜维,为贴近角色,他深入研读原著,并做了数万字的笔记,精准演绎了姜维的忠义、智谋和悲情。

那句“我计不成,乃天命也”至今仍然被观众铭记。

此后,他接连出演《满江红》中的岳飞、《大理公主》中的段沐海等历史人物,被誉为“千面戏骨”。

尽管演技备受认可,但樊志起却鲜有机会担任主角。他对自己的定位也看得非常开:“演员的任务是让观众感受角色,而不是去追逐名利。”

在拍摄《争霸传奇》时,酷暑让他穿着厚重铠甲中暑晕倒,但他休息片刻后便重新回到片场继续工作。

在《梨花泪》拍摄时,樊志起即使身患重病,仍强忍病痛完成最后一场戏,甚至拒绝使用替身。

这种“戏比天大”的态度,得到了不少导演的赞赏。

谁能想到,像他这样敬业的人,竟然会在大家未曾察觉的情况下悄然离世,且死讯迟迟未被公开。

樊志起的去世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终结,也引发了大家对当代演艺界的深刻反思。

可以说,妻子是他抗癌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。她理解丈夫对表演的执着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也默默为他准备止痛药,并配合他隐瞒病情。

换做许多人,可能会先把丈夫送去治疗,但她选择尊重他的决定:“他一生为戏而活,如果强行阻止他,只会让他心生遗憾。”

这种近乎偏执的敬业精神,令人钦佩,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。

有人认为,过度消耗生命来追求演艺事业,并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,反而显得是在迎合行业畸形的工作文化。

热爱艺术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,艺术成就不应以生命为代价。

然而,也有更多人认为,樊志起的选择是源于他对艺术的纯粹热爱,而非外界压力。

毕竟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,他的“慢工出细活”精神显得尤为珍贵。

他拒绝快餐式表演,坚持为角色做充分的准备,这种匠人精神与当下“抠图演戏”、“替身泛滥”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导演张孝正回忆,在拍摄《梨花泪》时,樊志起虽然身患重病,但依然不忘打磨台词细节,他的专业精神堪称年轻演员的楷模。

对樊志起而言,演戏已经成了他生命的全部。

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时光,他也在忍受着病痛,仍然坚持完成最后一场戏。

这种近乎残酷的敬业,既是对艺术的终极守护,也暴露出行业生态的不正常。

当艺术追求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时,我们究竟该致敬这种献身精神,还是该反思这个行业的生态?大家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